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8206,阅读时间:约21分钟
编者按:在金庸的小说中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天地会(又名“洪门”)在历史上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和、陈近南等又是什么关系?台湾的林爽文与天地会众的起义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是如何被乾隆朝第一名将平定的呢?天地会的起源与在台湾的传播
关于天地会的起源的时间既有史料也有传闻。统计下来主要为康熙、雍正、乾隆3个时间段,创始人更是说法不一。以下就来简单介绍下。
1.起源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
根据天地会《会簿》的记载:康熙年间一个叫西鲁的部落造反,清廷调南少林武僧平叛。战后康熙因为害怕少林寺武僧的武艺便派兵火烧少林寺。其中有5个僧人逃出后在福建长林寺或者高溪庙被搭救,正好此时遇见了崇祯的孙子。于是便立志“反清复明”。时间则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五日。
这个故事虽然很荒诞,却是天地会内部流传下来的。但天地会《会簿》记载的故事其实也多为“影射”。而在明末清初能够被用来“影射”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因此这个故事到底是“影射”哪段历史,《会簿》中并无确载。
另外笔者在福建的两座少林寺里也没有找到确切的史料。(可能也是笔者在参观时有遗漏)
2.起源于明郑时期。
这个说法是在清末民国才开始流行。典型的便是此时期陶成章所著的《教会源流考》。其中写道:
“明室内乱,满洲乘之,再蹈亡国之惨。志士仁人不忍中原之涂炭,又结秘密团体,以求光复祖国,而洪门之会设也。何谓洪门?因明太祖年号洪武,故取以为名,指天为父,指地为母,故又名天地会。始倡者为郑成功。”
再比如1920年出版的《台湾通史》就引用了这个说法:
“天地会者,相传为延平郡王所立,以光复明室者也…………吾闻延平郡王入台之后,深虑部曲之忘宗国也,自倡天地会而为之首,其义以光复为归。”
但这两个说法其实没有具体的史料可以佐证。而且语句也矛盾。《教会源流考》中的语句是志士仁人不忍中原之涂炭……始倡者为郑成功。但在真实历史中郑成功起兵反清后最远也就打到南京,如何能在中原发展志士?而《台湾通史》更是用了“相传”这样的字眼?试问史书中又岂能用这等儿戏的字眼?
其次若真起源于明郑又如何解释郑成功逝世于康熙元年而天地会内部流传的故事却始于康熙十三年?更何况郑成功手上最少也有好几万兵马,为何还要再去“养”一群“社会人”?
那既然不是明郑创立,陈近南此人又是谁?和明郑的“军师”陈永华有何关系?为何又出现在《鹿鼎记》里呢?
关于这点如果光看天地会留下的文档里的确有陈近南这个人,但出现的时间是在同治年间的天地会史料里,所以和陈永华不会有什么关系。
至于《鹿鼎记》虽然笔者很喜欢金庸老先生的这部小说,他所塑造的陈近南也的确很让人神往。但《鹿鼎记》毕竟只是部小说。
3.起源于雍正甲寅年(1734年)。
在嘉庆七年(1802年)的广东天地会起义中出出现过“雍正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星出我亦出”的大旗。只不过旗帜的作用既可以是用来当激励士气的军旗,也可以是用来在民间“拉帮结社”。但仅凭一面旗帜就认定天地会起源于雍正年就过于武断了。
而事实上天地会的史料中的确在雍正甲寅年有过一次天地会高层的会晤。但这样的会晤可以是扩充势力,也可以是为“反清复明”或者报“火烧少林寺”之仇寻找时机,但此时才去创立天地会那就与《会簿》记载的起源日期存在严重误差。
4.起源于乾隆二十六年和三十二年
起源于乾隆三十二年的说法是在《清实录》中记载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间两广总督孙世毅抓了一个平时靠贩酒为生的天地会会众。根据该会众的供词孙世毅向乾隆启奏“匪会系起于乾隆三十二年”。
但这只是一个普通会众的片面之词。而且当时的清廷之所以会抓捕天地会会众是因为前一年年末林爽文已经在台湾以天地会的名义起义。因此就这么个酒贩子说的话岂能当真?
于是在乾隆五十三年台湾的天地会被平定之后乾隆下旨彻查天地会来源,到了这个时候闽浙总督爱新觉罗伍拉纳的奏折里便有了天地会成立于乾隆二十六年的说法。
而爱新觉罗伍拉纳的依据是台湾天地会起义的战俘供词里出现了一个叫郑开的漳州人,此人又号“洪二和尚”或“提喜和尚”曾在福建、台湾等地传播天地会,时间大概是在乾隆二十七年。
由此伍拉纳便继续在战俘中找出了“提喜和尚”的亲传弟子。该弟子则声称自己在乾隆二十六年加入了天地会。但这也只能说明有个叫“提喜和尚”的在乾隆二十六年传播天地会,并不能说明当年就创立了天地会。
而除了以上几种说法之外,天地会的起源其实还有好几种说法,但不管有几种说法都只有一个目的(更准确的是“口号”):反清复明。
如此便给后世的小说、影视作品留下了不错的题材。
那么天地会在真实的历史中又是如何“反清复明”的呢?本文就从真实历史中的林爽文起义来做个解读。
林爽文起义前的台湾兵备与起义的背景
清廷自康熙收复台湾后设立总兵一名、副总兵二名、兵八千,分水陆八营,澎湖设立副总兵一名、兵三千,合计一万一千。这其中陆路总兵辖中、左、右、南路、北路各一营,每营一千人。
水路为台湾水师副总兵一名,辖中、左、右三营,澎湖水师副总兵一名辖左、右二营,每营配大小战船十六只。
而台湾本岛的五千陆军则是以台湾府(今台南)为中心展开布防。其中中营驻扎台湾府由总兵亲领,左营驻扎台湾府北路口,右营驻扎台湾府南路口。南路营驻扎凤山、北路营驻扎诸罗。
其余兵力在事实上都是以水师为单位。由此可见清廷对于台湾的防御还是以水师为基础,这也是因为在刚刚收复台湾之后当地并没有太多的人口以至于清廷只留了这么点守军。
但之后从康熙三十五年开始北路便民变不断,康熙四十九年闽浙海域出现了大规模的海盗,康熙六十年的台湾更是发生了朱一贵的起义。因此台湾官员曾多次上奏增加兵员。
但康熙始终认为台湾民变并非兵备不足所导致,因此只在北路增设淡水营。其余兵备在整个康熙年间没有增加。
而随着台湾北部地区人口的增加,到了雍正年间清廷也不得不增加台湾的兵备。此后从雍正元年开始台湾的兵备便逐步的增加。尤其是雍正九年台湾当地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民变。
因此在雍正十一年福建总督郝玉麟上奏增加台湾兵备得到雍正批准。其方案为台湾府增设城守一营,参将一名、兵一千。南路增设千总一名、兵五百。北路增设副总兵一名,兵一千二百。此后的雍正十三年又增设台湾府东门一营,水师一营。
由此对比康熙年间,此时的台湾兵备力量也算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到了乾隆六年清廷对台湾再一次大规模的增加了兵备:南路增兵一千五百。北路增兵两千四百。于是北路也增设了左、中、右三营。其中中营驻地彰化、左营驻地驻地诸罗、右营驻地竹堑。
但这样的兵备最多并不足以应付大规模的民变,而在事实上台湾每次大规模民变清廷都不得不从沿海调集大量兵员入台。那么为什么台湾会有如此多的民变呢?其实自明末起就不断有广东、福建垦民入台,据《台湾府志》卷12记载:
“台地开垦、承佃、雇工、贸易,均系闽、粤民人不啻数十万之众”
这些垦民和台湾本地人(高山族)共同开垦农田。仅《诸罗县志》就记载了:
“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三年止,新垦田三百二十八甲……自康熙二十四年起,至五十四年止,新垦园共五千七百六十五甲……”
这一方面是因为垦民的增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台湾的气候可以让种粮至少一年两熟。但自从康熙执政后期开始清廷的官吏越来越腐化。尤其是台湾当地的官吏仗着天高皇帝远不断以各种名目向台湾当地百姓增税。
此外台湾当地官员只给了下等的粮种,因此垦民种的粮食不仅不能和从前一样一年两熟只能一年一熟,即便如此垦民仍然会被圈地。
因此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在台湾发动起义并建元“永和”。康熙只得派闽浙总督正黄旗人觉罗满保率南澳镇总兵蓝廷珍(施琅部将蓝理后人)、水师提督施世骠(施琅后人)率水陆大军派兵入台镇压。但之后官场风气日渐腐化,因此林爽文也就在此时出现了。
林爽文此人祖籍福建,是漳州林姓九族的其中之一。祖上在康熙平定三藩时曾率“义军”助剿,后来渡海去了台湾彰化大里杙谋生路。在乾隆四十九年的某一天遇见了在台湾传播天地会的漳州人严烟。在此人的推荐下林爽文便也加入了天地会。
此后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诸罗县发生了一起家族械斗。本来这样的事件按照当时的情形来看其实在哪里都不算是个“事”,但问题是有天地会会众加入了一方,而且事后还逃入了彰化大里杙林爽文家中。而等到参与械斗的一部分被人被台湾当地官府抓捕后当地官员才得知在台湾民间居然有天地会这样的组织。
十一月二十五日林爽文在大里杙召开集会时言道:
“有杨光勋弟兄,因分家起衅,立会招人入伙,被人告发,并牵连我们,一齐呈告。彰化文武官员,差人各处查办,衙役等从中勒索,无论好人、歹人,纷纷乱拿,以致各村庄俱被滋扰。”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林爽文对于台湾官僚“从中勒索……以致各村庄俱被滋扰。”非常愤恨才召开了集会。但也就在此次集会中,大里杙当地民众与林氏族人共推林爽文为首领,于是台湾天地会起义由此拉开了序幕。
林爽文的军事行动
十一月二十七日,林爽文率千余垦民在距彰化县二十余里之发动起义。光当天夜队伍就由一千余人天地会众发展到垦民加入的三、四千人。正驻在彰化县城的台湾总兵柴大纪急忙派兵前去镇压,但在当夜四更就遭到了起义军的突袭。
十一月二十九日林爽文率军攻打彰化县城,料不到起义军如此迅速的守城清军根本来不及布防,再加上起义军在城内早就安插了眼线。在和城外的攻城军队的里应外合下很快彰化城便被攻破。
林爽文、林领、林水返等从北门入城后任命刘怀清为彰化知县,并在周围的鹿港、斗六门、大肚溪等地布下了防御工事。然后便立刻开仓放粮、补充武器装备。
之后的十二月初二起义军准备兵分两路:一路攻打北面的淡水。一面向南攻打台湾府城(今台湾)的“门户”:诸罗(今嘉义)。
其战略目的就是向北解除可能切断起义军后路危险的同时扩大向北的纵深,而向南攻占诸罗就等于打开了通向府城的门户。反之对驻台湾清军来说诸罗被攻破那么府城也将不保。因此诸罗就成了双方的必争之地。
但是驻台清军根本不堪一击,诸罗在十二月初六就被攻破当天林爽文便以“顺天盟主”的名义发布告示:
“守城官林,为严禁藉抢以靖地方事。照得本守府辅佐大盟主,上荷苍天,tp钱包下恤庶民,义士群起,剿除贪官,以保民生。所有分别查封粟石,以应军需,不许众兄弟滥搬星散。兹查顽梗棍徒,在于各庄藉抢粟石财物,肆横无忌,不法殊甚。除分头查拿究治外,合行示禁。为此示仰邑属各庄衿耆人等知悉。”
而北面淡水当地的同知程峻得知彰化被围攻后立刻派出了援军,但这批援军刚出城就在竹堑附近遭到了起义军的伏击。
由此程峻便再也不敢出战,然后干脆逃往了泉州。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代台湾:彰化县、鹿港、斗六门、大肚溪、淡水、竹堑、嘉义示意图
十二月初八起义军在占领淡水后林爽文继续以“顺天盟主”的名义发布告示:
“顺天盟主林,为祝天沥示,以安民心,以保农业事。照得居官爱民如子,才称为民父母也。今据台湾皆贪官污吏,扰害生灵,本帅不忍不诛,以救吾民。特兴义兵当天盟誓,不仁不义,亡于万刀之下。”
如此一来在北起淡水南至诸罗的地域在短短旬日内就全被林爽文与天地会众占领,而在另一端的台湾南部另一位天地会众庄大田也发起了起义:十二月十三日,庄大田、庄大韭等率领起义军攻克凤山县城。而受到林爽文起义波及的还不仅仅是台湾,福建、浙江等地天地会会众接连在当地发起了规模大小不一的起义。
面对星火燎原的起义形势清廷这边可谓是措手不及。直到十二月初六闽浙总督常青才赶往泉州同时命水师提督黄仕简(郑成功麾下黄悟的后人)带领金门、铜山驻军、陆路提督任承恩率领长福、兴化驻军先赴鹿港增援台湾驻军。然后又调延平、建宁、福宁等地沿海驻军赶驻厦门为第二波援军随时开拔。
另外常青还分别调浙江巡抚琅玕、两广总督孙士毅严防沿海以防起义军登陆。这下子使得早就已经日久生平的闽浙沿海混乱不堪。
而黄仕简所部本来在十二月十五日就已经集结完毕,但由于海面上刮起了大风不能出航。全军只得到第二年正月初三夜才进入鹿耳门,初四进入台湾府城。之后黄仕简分兵驻营于城南北及在府城周边布放。紧随其后的任承恩所部也在正月初六与原驻台清军一起夺回了原先被起义军攻占的鹿港后又迅速夺回了淡水。
但这时的起义军仍然控制着从彰化到诸罗的区域。并在得知了清廷正在调遣越来越多的援军准备入台参战后也在诸罗外围加固了防御工事。而且在此期间不仅是天地会会众陆续增加,台湾当地高山族人也开始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而对于此时的清军来说,起义军占据诸罗、凤山等地就意味着随时可以对台湾府城发起攻击。因此迅速夺回诸罗便成了当务之急。
正月二十一日,清军反攻正式开始。原驻台总兵柴大纪率先向诸罗外围阵地发起了反击,战至二十二日清军已经攻至诸罗县城,此时天地会中有人叛变打开了城门双方开启了惨烈的巷战,二十三日起义军因为寡不敌众诸罗县城被清军夺回。
此后柴大纪重新加固了城墙并在城墙上架了28座火炮。起义军则一边退守斗六门,一边重新集结兵力,双方围绕诸罗城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
其中四月十六日林爽文曾亲率起义一万多人军发起了攻城战,但在守城清军的火炮前,一直战至十八日也未能攻破城门。二十一日南部的庄大田向林爽文派去了援军,于是南北两路起义军再次发起了攻城战,但清军还是依靠火炮优势守住了诸罗城。战至二十三日午时起义军只得再次退兵。
也就在清军主力被牵制在台湾府城、诸罗城、淡水等处的时候,台湾各地的天地会众在全台地区发起了起义。消息传至北京,乾隆大怒之下调命常青必须亲往台湾,并命原山东按察使杨廷桦调任台湾府知府。
同时又调李侍尧(明末李永芳后人)代理常青职务总督闽浙。此后又将黄仕简等革职并将其“斩监侯”(后因祖上军功才被赦免)。再从南直隶调浙江兵马增援台湾前线。可在五月二十日南直隶提督兰元枚仓促之下到台湾时居然只带了区区两千人的兵力。因此只得毫无作为的固守待援。
而此时的起义军经过多次强攻诸罗城未能得手后改为了围困,并也开始制造火炮。至六月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八日在火炮的掩护下接连发起强攻,虽然还是未能攻破城墙,但诸罗城外围阵地已经全部落入起义军之手。
对此常青只得在七月初三、七月初七、七月初十接连派去了三波援军,但都遭到了熟悉地形的起义军伏击。由此在之后七、八月间常青已经无兵可派,直到九月福州将军桓瑞的援军赶到府城后才再次从府城向北派出了援军。而此时的林爽文则决定改变策略:由笨港出发从海上绕道直接攻击府城。
但这样的部署却被天地会叛众得知报给了清军。由此桓瑞的援军只得调头退往府城附近的码头盐水港。由此林爽文的策略便难以实施。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天地会的这次起义面临的形势则越来越严峻:乾隆从西北调来了当朝第一名将福康安。
福康安平定台湾起义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命陕甘总督福康安为主帅,海兰察为参赞大臣,并从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调集重兵于当年十一月初一日到达台湾。
但福康安到达后没有立即出兵。而是先告知全台肯返回耕地者:“给与盛世良民旗一杆,凡庄有此旗者不加兵”。此举首先便从政治上分化了天地会与起义军内部。
三天后的十一月初四,福康安命海兰察前往彰化县城西的八卦山侦查。八卦山山体较高距大里杙三十余里。初五福康安以海兰察为佯攻大里杙,实则进攻八卦山。
在占领八卦山后,清军开始沿着山体周围进行扫荡。在周围的15处起义军据点被清除后才开始援救诸罗城。而诸罗城外遭到夹击的起义军本来想退往牛稠山。但在清军骑兵追击下根本来不及构筑防御工事。林爽文只得率部退往了斗六门。
在诸罗城被福康安解除围困后,福康安查处了一批台湾当地官员。尤其是守诸罗城柴大纪更是被以贻误军机的大罪严惩。因为实际上柴大纪虽然作战勇猛,但平时不仅长期吃空饷,还设立、经营赌、娼寮,后来甚至到了贩私盐、向来往船只收受“保护费”的地步。
到了这时乾隆皇才得知台湾当地官吏平时大官大贪、小官小贪。于是将柴大纪处斩后再将一批文武官员全部问罪。
福康安这边则在十六日先将南路赶来增援的起义军援军击溃后趁势扫荡了诸罗城周边的起义军据点,并将大量的天地会众处死。
随后二十一日才以巨大的兵力优势向斗六门猛攻了三日。期间林爽文曾派其弟前往庄大田处求援,但庄大田也遭到清军其它各部的攻击无法救援。林爽文在斗六门失守后只得退到了大里杙重新布置了防线的抵抗。并在二十四日夜向清军发起了夜袭。
但这次夜袭在福康安亲自督战下清军很快就用火枪开始了反击,随后趁势向大里杙发起攻击。但在起义军的顽强抵抗下,直到第二日凌晨清军在付出惨重的伤亡后才攻占了遍布尸山血海的大里杙。而此战中的起义军中的众天地会众几乎大部战死。林爽文则是在高山族的援兵赶到后才撤出了大里杙退至集集埔。
集集埔此地多为深山密林前有大溪,起义军与高山族残部在依山傍水处设立了多条防线,企图依险据守。
十二月初七海兰察自为清军前锋首先发起了攻击,但一连几波冲锋没有冲破防线后,福康安调来红夷大炮逐步向防线推进。等到清军大部过溪之后,海兰察亲率骑兵开始沿山道发起了冲锋。而此时的起义军再也抵抗不住“炮骑协同”的攻击,一路大溃。林爽文只得逃入高山族居住区的小半天山。
而福康安则在几日后将逃入小半天山的起义军家属抓捕再次将部分起义军分化,同时命海兰察抓紧时机进攻山区,海兰察便率领广东、四川的援军轮番进攻。从十二月十八日起,清军以优势兵力将大部分山区团团包围。
随后的林爽文率残部又经过多日的拼杀后在老衢崎(今竹南堡)被俘才被押送北京凌迟处死。而南路的庄大田得知林爽文起义失败后则继续坚持抵。
对此福康安兵分两路一路正面进攻其设在大冈山、小冈山、水底寮的防线,另一路从南面的琅峤(今恒春)先是海陆封锁然后包抄。至二月初五庄大田所部在大部分天地会会众被歼灭后其余部才投降了清军。
至此台湾的这次一年零三个月的天地会起义才被平定。乾隆下旨嘉奖福康安:
“福康安此次前往督办剿捕事宜,遵照节次指示,调度有方,用心周密,真能不负任使。朕为嘉评,著赏黄腰带、紫缰、金黄辫、珊瑚朝珠,用示优异。”
同时还在台湾府城及嘉义县为福康安塑像,建立生祠。并绘像紫光阁后亲题赞语:
“金川领兵已著伟名,几处封疆吏肃政成。解围擒逆能人不能,崇封殊爵嘉尔忠诚。”
此后在福康安等人的坚持下,乾隆将台湾的官员重新“洗牌”并重新部署了台湾的军务。然后下令60年不得向台湾征税。此后的乾隆皇甚至将此次平台纳入了自己的“十全武功”由此可见此战的惨烈和影响之大。
但天地会的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台湾住民大部分为闽、粤移民。而当移民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后,需要的不仅是农具,更需要武力来保护自己和自身族群的利益。而闽、粤自明代中后期起其尚武的民风也被移民带入了台湾。
因此终清王朝之世台湾民间大规模械斗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再加上战后清廷对剩余天地会会众不仅没有安抚,反而是实行“清算”,因此天地会的阴影在此后仍然“笼罩”着清廷。
参考资料
《清前期天地会研究》秦宝琦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天地会起源研究》赫治清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康乾豪门福康安世家》 张明富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台湾林爽文起义》刘如仲编写 福建人民出版社
《台湾通史第三卷》清代(上) 陈之平主编 王尊旺 李颖 庄林丽著
论文
《清史研究2023.9》破解天地会起源之迷 秦宝琦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我们联系。
在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高阶智驾逐渐成为车企重视度极高的功能之一。目前有不少新新势产品推出了高阶智驾功能,但由于技术...
一、前言:vivo首款小直屏旗舰 X200 Pro mini六边形战士 随着手机市场的不断升级和迭代,以前不被看好的小屏...
新能源车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国内车市的格局。首先燃油车逐渐的萎缩,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更是连续多个月突破了50%。 其次,就...
本文转自:人民网 焦磊 地理标志作为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对象,既是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